退化性關節炎是中老年人最常見的慢性骨科疾病之一。尤其是膝關節的退化性關節炎,在骨科診間幾乎是每天都會遇到的病例。醫學界習慣上依照膝關節軟骨的磨損程度將退化性關節炎的嚴重程度分成四級。

較輕微的第一、二級通常的治療方式就是藉由消炎藥物及以復健來強化腿部肌肉力量,減少關節受力來減輕疼痛。真的到最嚴重的第四級,軟骨已經磨損殆盡時,就只能以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來解決病痛。

手術治療一向是最後的處置選項,近幾十年來醫界一直在找尋退化性關節炎演變到需要動手術治療前的非手術早期療法。諸如注射玻尿酸、以超音波導引注射高濃度葡萄糖,到近期台灣開始普遍的PRP注射療法。都無非是想要幫助病患可以免除開刀的痛苦。

最近在診間常被病患問及的PRP(platelet rich plasma) 療法,在歐洲已經被使用將近20年,台灣則是近五、六年才開始廣為人知。

事實上PRP算是一種「自體血清療法」- Autologous conditioned serum,顧名思義就是抽取人體自己的血液,經過特定的製作流程,取得高濃度的血小板,再注入人體的發炎患部,讓血小板的修復功能產生作用,期待能夠讓受損的軟骨再生。

不同於玻尿酸與高濃度葡萄糖是以化學製劑來潤滑或是刺激患部。PRP則是利用人體對於組織損傷本來就有的自我修復能力。中學課本裡面有教過的血小板就是負責傷口癒合修復的重要因子。PRP療法就是利用血小板的再生能力,以高濃度富含血小板的血清注射到患部,來激發人體自我修復受損的組織。

PRP療法早年剛引進台灣時,其製作流程及相關器材被掌握在少數廠商手裡,因此要價不菲。近幾年來台灣許多醫界先進競相投入相關研究,因此其神秘面紗也逐漸被打開來,開始進入百家爭鳴,普及推廣的階段,再也不是有錢人專屬的了。

幾年下來的臨床統計發現,其實PRP的療效也沒那麼神奇。醫界開始出現檢討的聲浪,有一派人就武斷認定PRP效果不佳;另一群人則是持續研究鑽研,發現之所以效果不彰,有一大部分的原因是因為血小板的生長因子沒有被活化,並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所以掌握活化血小板再生因子技術的醫師就常常被神化成PRP名醫。其實PRP僅含有生長因子,就算再生因子再怎麼被活化也還是不含抗發炎因子。所以在用來治療退化性關節炎時,僅能應付第一期至多第二期的輕症患者,對第二期接近三期或是已界定為第三期以上的患者就很難發揮作用。

二、三期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因為關節慢性發炎較為嚴重,疼痛指數相對來講也是比較高的,PRP僅有生長因子,理論上能幫助軟骨修復,但卻無法解決發炎問題,因此疼痛問題無法被解決,病人也常常在做完三到五次的療程後覺得成效不彰。

其實,歐洲近年來又針對PRP原理的療法再深入研究出不僅有大量生長因子,更具備抗發炎能力的Cytokine療法。Cytokine的中文是細胞激素,它是免疫系統所分泌出來的化學物質。這個新療法讓自體血清的製劑多了以前PRP所沒有的抗發炎因子,而且生長因子也比PRP多更多。

能夠不開刀就幫助病人解決退化性關節炎困擾,是很多骨科醫師努力的目標。現有的PRP療法有其適用範圍,而且絕對不是一次、兩次的療程就能見效。學術上的研究是需要三到五次療程才能有機會見效。即使是歐洲最新的Cytokine療法也不能保證一次見效,一樣必須進行三到五次才算完整療程。

因為它們都是希望以高濃度的自體血清,幫助人體不靠外來力量,解決關節退化、發炎的問題。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盡相同,絕對不可一概而論。但這兩種療法確實在臨床統計上有一定比例的治療效果。

應該要很理性的去看待,把自體血清療法視為早期療法,是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避免走到開刀置換人工關節這一最後地步的預防措施。值得期待,但不應過度渲染其療效。

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