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雅骨科 院長鄭本岡、復健師游議翔

過去我們常被教導受傷時要先冰敷,但近年來又有一些新的研究顯示過度的冰敷反而有礙於傷勢的復原!那麽到底該怎麼處理才是正確的呢?

冰敷會讓體表溫度下降,由於低溫的關係,平滑肌會開始收縮,進而使血管收縮,並且讓血液因為低溫而黏滯性上升,如此血流速度與代謝跟著下降,就會讓發炎的現象減低,當然也就會緩和紅、腫、熱、痛的難受。

另外提到冰敷的時間長短,其實長時間的冰敷會有所謂的hunting response(註)現象,也就是說冰敷太久反而會造成血管突然擴張,適得其反。所以一般建議冰敷不要超過15分鐘,而且最少要間隔一小時後才能再度冰敷。

目前有研究顯示,在受傷急性期過度的以物理或是藥物的方式降低發炎,會造成日後復原得較為緩慢,所以除非受傷後疼痛難以忍受時,才以冰敷舒緩疼痛及腫脹等不適感,若非腫痛異常,一般會建議只要將患部作妥善的保護、抬高或是加壓減少血腫擴散即可。

冰敷要慎用,那麼熱敷呢?熱敷可以讓表面溫度上升,由於溫度上升會讓平滑肌放鬆,如此血管也會放鬆。較高的溫度也會讓血液黏滯性下降,也就是血流速度會較快,代謝速率因此上升,這樣的好處是可以促進循環與修復。

事實上熱敷可以促進血流代謝,也會促進身體的發炎反應,但這樣卻可以協助組織修復。不僅如此,熱敷也能夠促進肌肉的延展性與關節活動。應該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泡完熱水澡出來後,進行拉筋時會覺得身體的柔軟比平時好很多。

所以當覺得受傷後肌肉緊繃、關節僵硬時,熱敷就能有所幫助。但熱敷的溫度也不能過高,當表面溫度超過45度時,體內酵素活動就會降低。建議每次熱敷時間不超過20分鐘,間隔也要至少一小時。

那麼要如何判斷冰敷或是熱敷才是正確的使用時機呢?其實以「疼痛」跟「腫脹」這兩個指標就可以進行判斷:「嚴重疼痛」時就是以冰敷先穩定狀況;「疼痛的狀況可以忍受但有腫脹」的時候就不要冰敷也不要熱敷;「有點疼痛但已經沒有腫脹了」那麼就可以熱敷。

希望這樣的說明,會對大家冰敷或熱敷的使用時機會有所幫助。

註:hunting response–狩獵反應是在暴露於寒冷的四肢中交替的血管收縮和血管舒張的過程。也使用路易斯反應一詞,以1930年首次描述該效應的托馬斯·劉易斯(Thomas Lewis)命名。血管收縮首先發生以減少熱量損失,但也導致肢體的強烈冷卻。開始冷暴露後大約五到十分鐘,四肢的血管會突然血管擴張。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Hunting_reaction

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