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雅骨科 鄭本岡院長

台灣已進入高齡社會,年長者身上難免有難以完全治癒的痠痛問題。有些地區型的基層診所針對這些常上門求診治療痠痛的長者,於是就採取舒緩疼痛為首要目標的治療策略。

這些診所通常會針對痠痛的患部進行注射治療。注射藥物的選擇不外乎是類固醇、水楊酸、非類固醇的抗發炎劑(如Aspegic、Ketoprofen)或是B12等。這些都是常見能夠暫時舒緩病患疼痛的注射劑。

也有些診所會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的病患提供所謂的增生療法,在患部打葡萄糖來刺激軟骨增生。

日前看到一則新聞報導,一位病患指控醫師幫他打「肌肉鬆弛劑」,讓他在注射後肌肉鬆軟無力,無法坐穩、摔倒在地,導致下巴骨折。其實我看到這樣的指控才真的下巴都要掉下來了。

如同我在文章一開始所提到的,這些舒緩疼痛的藥劑不外乎就是類固醇、消炎藥、B12等。不論是血管注射或是肌肉注射,通常效力都不會超過六小時。

真正拿來注射用的「肌肉鬆弛劑」,功能為神經肌肉阻斷,是全身麻醉手術時讓自主神經無法控制肌肉,避免手術病患在手術台上因疼痛而亂動。

這樣的肌肉鬆弛劑施打必須由麻醉專科醫師來操作,注射之後甚至連呼吸都會停止,劑量控制若稍有不慎過量是有可能出人命的。專門用在全身麻醉的大手術,在一般診間絕對不可能會被注射這樣的藥劑!

口服藥劑的所謂「肌肉鬆弛劑」跟上述的注射用肌肉鬆弛劑是不一樣的東西,口服肌肉鬆弛劑只能干擾肌肉末端神經傳導,減輕肌肉緊張痙攣,在功效上是絕對不可能造成無法坐穩癱軟倒地的。

所以我推斷,這則新聞的病患只是「暈針」的現象,暈針其實就是一種打針恐懼症,是一種心理因素所引起的生理反應,常見的反應有暈眩、想吐、全身無力。我想這位新聞中的病患應該就是暈針,暫時全身無力而無法坐穩。

這篇文章算是幫大家科普一下「肌肉鬆弛劑」這個常見的藥學名詞,並讓大家知道診所常用的舒緩疼痛藥劑成分。不要再以為診所會幫人注射肌肉鬆弛的針劑!肌肉鬆弛的注射只有麻醉科在全身麻醉插管時才可能用!一般診所打的是止痛劑,因止痛而緩解肌肉緊張,不是肌肉鬆弛劑。

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