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類固醇使用的真相
文/福雅骨科 鄭本岡院長
很多人聽說類固醇是不好的東西,一旦自己生病,被醫生開了類固醇的藥就擔心不已。不知道該吃還是不該吃。的確,類固醇有很多副作用,諸如月亮臉、水牛肩、…。但它也確實是非常有效的症狀治療的藥物,很多發炎性神經病變、甚或癌症的併發症,也只有類固醇能控制病情。
什麼是類固醇呢?類固醇的正確名稱為「副腎上腺皮質激素」,本身具有強力的抗發炎及免疫調節的作用,對於一些自體免疫力問題的發炎性疾病,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常常有神奇的症狀治療效果,甚至在嚴重氣喘、瀕死患者的急救,都能馬上見效,根本跟仙丹一樣的神奇。甚至皮膚科的藥,有一半以上都是類固醇。
但也是因為它有神奇的症狀治療效果,所以常被拿來濫用。例如,感冒發燒不退時,只要在點滴裡面加入些許類固醇,症狀就會立即得到緩解。有些無良的醫療人員,還會騙病人那只是消炎鎮熱的藥,讓病人以為遇到神醫。
類固醇雖然有神奇療效,但卻惡名昭彰。長期使用類固醇除了在文章開頭所說的那些副作用之外,也會讓病患原本自身的免疫力越來越差、常常皮膚外用也會使皮膚變薄,皮下結締組織受到破壞因而出現斑紋。
類固醇有這麼多副作用是事實,但當其他的治療方法都無效的時候,醫生卻也只能無奈地使出最後這個殺手鐧。
在骨科,很多頑固疼痛的網球肘、媽媽手、高爾夫球肘、五十肩、足底筋膜炎等,在尋遍各種治療方式無效後,常常一針類固醇的局部注射,疼痛就能立即獲得緩解。當然局部注射跟皮膚科外用的副作用類似,也是會讓注射的局部皮膚變薄、皮下結締組織變得脆弱萎縮。但畢竟局部注射比較不會影響到全身,如果是靜脈注射或口服類固醇,藥效會到達全身,比較產生全身系統性的副作用。
個人行醫三十年來,覺得類固醇用來對長期頑固疼痛的病人可以偶爾為之,緩解痛苦,但是不要變成常態。在這些其他醫石罔效的頑固疼痛病人找上門時,我還是會跟病患討論,先以類固醇對抗眼前的疼痛,但接下來應該要尋求根本的解決之道。
例如運動復健、體外震波、紅外線治療系統、甚至PRP注射等非健保給付的療法,都可能是得以根治病痛的選項。在接受這些先進療法的同時,也要跟醫師及復健師合作找出形成身體病痛的致病原因,並在日後加以避免,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很多藥都是兩面刃,能夠解決症狀,也有可能會製造出新的問題,就看我們如何去利用它。就像刀可以拿來做菜,使用不當也會傷人。
使用類固醇的最高指導原則,就是在最短的時間,使用適當劑量,發揮最大療效,同時在能避免副作用發生的前提下,讓病人的疾病獲得控制。這是類固醇使用的最高境界。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需要病人與醫師的積極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