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雅骨科鄭本岡院長

台灣現在生育率低,新生兒不只是家庭的寶貝,每個新生兒能健康、平安長大更是國家最大的希望與未來的寄託所在。現在衛福部針對出生48小時內的新生兒提供公費補助,進行12項血液先天性代謝疾病篩檢,就是希望每個都能平安健康長大,若有先天性的疾病能早期發現、及早診治。

其實不只是這些內科疾病會影響新生兒的健康,骨科也有一個發生率1/1,000的疾病,若未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甚至會讓小孩一輩無法正常行走、運動功能缺損。那就是「新生兒關節脫臼」!

台灣每年有將近100個這樣問題的嬰兒沒被早期診斷出來,直到一歲後開始學步時,走路一跛一跛才被發現。這時候已經到了不動手術無法矯治的地步,甚至動了手術也會一輩子長短腳!

這樣的問題女嬰的發生比例遠比男嬰多,女:男發生比例大約是9:1,會有這樣的狀況,主要是女性因為賀爾蒙的關係,關節囊比較軟,只要一遇到臀位產(嬰兒生產時頭部朝上)生產時一拉就容易脫臼。

看到這裡你或許心裡會說:這樣不是照個X光就能判斷是不是有脫臼了嗎?能有什麼問題?很不幸的,沒那麼容易!因為新生兒骨頭尚未鈣化,在X光下很難看得出來是否有脫臼。這時有經驗的小兒科醫師會先經過物理檢查,懷疑有可能性時,再以超音波來確診。

物理檢查的方法是讓嬰兒正面平躺,膝關節彎曲後,雙手各持一邊膝關節往外扳開,若能輕易扳開,而且髖關節部位外觀的皺褶看起來是對稱的,就沒問題,反之若皺褶不對稱(圖一),扳開時兩邊手感不同或有喀喀聲(圖二),或不等高(圖三)就應該要進一步做超音波檢查。相關的檢查影片,可以上網Google搜尋「新生兒髖關節脫臼」的關鍵字,應該就能找到許多相關檢查影片。

「新生兒髖關節脫臼」的嬰兒,出生後股骨頭沒正確處於髖關節裡面,會造成髖關節及股骨頭都發育不良,若未能及早發現,在骨頭鈣化前進行矯正,等到一歲時才發現,就需要動手術切開骨盆,做骨盆截骨術,將股骨頭復位進髖關節。但既使復位了,未來還是容易有髖關節脫臼或是長短腳的後遺症。

除了內科的新生兒血液篩檢,這個發生比例不算低的新生兒骨科問題,也需要小兒科醫師與父母多費心幫忙及早篩檢出來。

分享此文: